记录中国 > 视讯 > 正文

铿锵玫瑰绚丽绽放——肖光莉扎根土壤保护守护“天府粮仓”的故事

没有好土壤,就没有好粮食,保护耕地事关我们的饭碗。

保护耕地,离不开为土壤“把脉问诊”“管理健康”的“医生”。四川省能源地质调查研究所测试技术研究中心总工肖光莉就是这群“医生”的代表。她扎根土壤保护研究20年,带领团队形成专利20余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6000余万元,用科技守护着 “天府粮仓”。

 

爱岗敬业,当好“土壤医生”


20年来,日复一日在实验室、农田和教室中穿梭,让肖光莉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这也让她爱上这片“热土”,研究生毕业后,她就进入工作岗位,成为土壤“体检医生”。

对于常人来说,每天围着实验器材,进行日复一日的化验检测操作,难免枯燥乏味。可对于爱岗敬业的肖光莉来说却无比快乐,她沉淀在实验室里或行走在田间地头,不断在土壤检测和生态保护中汲取“营养”,为耕地保护奏响青春进行曲。


肖光莉团队开展耕地保护研究相关实验

 

2017年,单位承接了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肖光莉带领团队负责四川、贵州部分区域的土壤检测,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两万余件土壤样品的检测,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为保证“体检”数据的准确性,肖光莉团队通过多次方法验证和不确定度实验,深入研究提高测试技术。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急需尽快的完成方法验证工作,在这期间,她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加班加点、连轴转成为常态。以至于在奶奶病重期间,她未能抽空回老家看望,奶奶去世前,也没有见上最后一面,留下终身遗憾。后来,肖光莉团队探索的专业技术在四川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中推广使用,发光发热。肖光莉团队率先完成了四川省两个区县的土壤“三普”检测试点任务,并协助四川省土壤三普办对全省从业检测单位进行专业培训,为四川省“土壤体检”搭建起高质量技术服务支撑。

 

严寒酷暑上山下乡,守护“天府粮仓”


了解土壤形成条件、质量、利用等情况,是土壤“全面体检”的关键。2017年开始,肖光莉团队不断往返于四川40余县(市、区)之间,顶着烈日,行走在乡野田间,踏遍10万余亩农用地,采集7万多个土壤表层样本,收集1000多个剖面样本,掌握耕地质量详情数据,为耕地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地采集土壤样本是第一步。炎热的夏天,太阳炙烤着大地,热浪翻滚。清晨6点就准时起床,肖光莉带领团队上山爬坡、下乡进田,开启一天的野外作业调查采样。很多采样点在山上,没有路,他们就披荆斩棘,闯出一条路来,不顾蛇虫叮咬的危险和中暑情况的发生,一路前行。


肖光莉团队从事土壤环境调查

 

作为 “田管家”,肖光莉团队通过各区县耕地质量变更调查和动态监测评价,及时了解土壤分布、变化等情况,对症下药,提出“健康建议”,为区域土壤改良及精准施肥提供参考,提醒种植户重视土壤酸化治理,科学施肥。

同时,肖光莉团队与部分区县建立试验田,通过调整氮、磷、钾施用水平,并设置不用处理小区,为当地的高效施肥和科学增产提供严谨的实验基础数据。

长期出差在外,导致肖光莉在家照顾女儿的时间较少,这使得年幼的女儿经常哭着打电话找妈妈,养成了晚上不爱早睡的坏习惯。一边是耕地保护的重担,一边是对年幼女儿的陪伴,面对两种选择,她选择了前者。虽然愧对女儿成长的呵护,是个“不称职”的母亲,但她却坦然前行。

 

做好技术支撑,让土壤保护科技成果开花结果


近期,肖光莉团队正忙于推进四川省典型固废堆场周边耕地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肖光莉团队,深入全省近百个垃圾填埋场的周边开展耕地资源“体检”,不怕臭、不怕蚊虫叮咬,高质量完成工作。在攀枝花、宜宾、南充、广元等地,开展固废堆场周边耕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研究,系统精确地探究了固废堆场对耕地质量的影响,正在逐步形成对固废堆场周边土壤污染控制等成果,后续或将帮助解决历史遗留固废堆场的环境生态问题。


肖光莉团队开展耕地保护相关研究创新工作

 

近年来,依托单位创建的自然资源部耕地资源调查监测评价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平台,肖光莉团队参与实施了《耕地资源动态监测与评价及耕地质量改善提升与管理技术研究》《我省典型高背景值区域土壤及地下水调查》等多个科研项目,为四川耕地质量提升奠定了科技支撑。团队根据土壤监测结果,义务为泸县、高县、富顺等地农民解决了土壤施肥难题,土壤质量的改良和提高,为农民挽回了经济损失,促进粮食增产增收。该耕地保护相关科研成果也成功运用于内江等地的土壤调查项目。

“在有限的人生里,做着值得奋斗终生的事情。”肖光莉觉得很幸运,她想带领团队探索更多更有用的技术,为四川省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省自然资源保护做好技术支撑,用自己的技术来守护“天府粮仓”,让土壤保护科技成果在巴蜀大地“开花结果”。(文、图/李芳 罗镇)

责任编辑: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