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税收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五次联席会议在重庆万州召开。从夯基垒台到全面提速,四年来,川渝税务部门在产业共建、政策协同、服务同质、开放共促等方面紧密协作,政策执行标准化、税费征管一体化、办税服务便利化的“三化”目标持续走深走实,税收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新成效。
产业共建共兴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共建共兴是关键。四年来,川渝两省市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抓手,聚焦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消费品产业等共建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税收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关联紧密,无论是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还是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方面,均需要财税政策诸如结构性减税政策给予支撑。”四川省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杰表示。
四年来,川渝税务部门积极推动支持科技创新等税费优惠政策精准落地,激发广大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数据显示,2023年,两省市共有12500多户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额超290亿元。
川渝是全国主要汽车产业基地之一,有汽车整车企业45家和1600多家配套商,汽车产业年产值超7500亿元,正携手共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万亿级产业集群。
“问界M7是‘重庆造’也是‘四川造’,车上搭载的新能源动力电池主要由宁德时代四川宜宾工厂生产供应,同时还有诸多零部件也来自四川的厂商。”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表示,产业链互补给了企业更多的业务合作机会,税惠政策助力赛力斯汽车向更智能更高端的全球市场进军。2023年,赛力斯集团研发投入44.58亿元,享受税费优惠近6亿元。截至今年2月底,已累计出口汽车近50万台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印尼建设了整车智慧工厂。
四年来,川渝税务部门充分发挥税收在服务重点产业、调度要素资源、助企纾困解难方面的职能作用,出台了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税务20条”、深化“银税互动”“税电指数贷”、推动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产业链互补合作等惠企举措,助力“川渝智造”冲刺“世界级”。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川渝两地创新实力强、产业基础好、渗透范围广的支柱产业,产业规模已突破2万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14%,电子信息产业全域配套率达80%以上。
四川富乐华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富乐华”)隶属于江苏富乐华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2023年7月,四川富乐华半导体功率模块陶瓷基板项目在四川内江正式投产,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半导体陶瓷基板生产基地。“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关联度高、互补性强,是吸引公司落地内江的重要因素。税惠政策增加了我们投入创新升级的真金白银。”公司副总经理杨世兵表示,2023年,四川富乐华累计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2700多万元,有力推动公司持续进行新产品开发和科研成果转化。
数据显示,2023年,川渝两地税务部门落实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447.3亿元。在一系列产业融合发展举措和政策助力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级实现新突破、创新动能更强。2023年,两地GDP突破了8万亿,占全国比重为6.5%,占西部地区比重为30.4%,建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45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均超2万家。
政策服务同标 助力构建统一大市场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承担着先行先试的重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要推进税收征管一体化。“税务部门主动破解政策性难题和机制性壁垒,为两地探索推进市场一体化提供‘税务经验’。”重庆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黄树民表示。
四年来,两地税务部门统一了8个车船税税目税额标准,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部分行业西部大开发优惠等政策执行口径,培育出全国首个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川渝税费争议联合调解室等具有税务特色的示范性项目和标志性品牌。
以城镇土地使用税为例,之前重庆渝北最低是4元/平方米,广安邻水最低是3元/平方米。两地税务部门推动两地政府出台文件,将高竹新区部分街镇城镇土地使用税标准统一为2元/平方米,惠及区内企业2194户,2023年减税额107余万元。
除了政策执行标准统一,聚焦便利两地经营主体和群众办税缴费,两地电子税务局“川渝通办”税费事项扩围至84项,20项税费事项实现异地就近通办。数据显示,2023年,两地纳税人缴费人通过电子税务局“川渝通办”功能,累计办理税费业务超1.4万笔。
“发票线上申请,资料通过窗口异地流转,很方便。”重庆耀辉环保有限公司负责人霍先生表示,他在遂宁和潼南都投资开办了企业,从前办理涉税业务需要往返两地,现在通过线上或者线下专窗就能办理,节省了时间。
川渝基层税务部门合作也多点开花。在川渝高竹新区,两地税务部门建成川渝高竹新区电子税务局,率先在全国实现跨省税务数据共联共享;设立首条跨省(市)级纳税服务咨询专线电话,线下设立全国首个跨省域社保费服务专窗和“川渝通办”窗口。在内荣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税务部门建立特色农副产业“数据仓库”,发挥税收大数据优势,为涉农企业打通供应链、延伸产业链……
随着越来越多跨省域税费事项联通,推动两地要素和资源往来更自由、频繁。据最新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23年,川渝贸易活跃户数达到58.5万户(次),同比增长18.2%;两地贸易往来金额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超5%。截至2023年底,川渝地区涉税经营主体已超500万户。
强化跨境服务 共创内陆开放新高地
成渝地区联手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两地税务部门通过合力打造“税路通·渝税通”“税路通·海纳百川”跨境税费服务品牌,帮助“引进来”“走出去”企业用好用足税费支持政策,助力成渝地区构建高效能开放大通道、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壮大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2023年6月,随着永川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四川泸州、重庆永川、江津三地都拥有了综合保税区。三地税务部门围绕综保区招商引资、企业进驻等政策和服务需求,联合编制《综合保税区企业涉税服务指引》,统一税费服务举措、业务办理流程、政策执行口径等,支持综保区内企业更好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川渝两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企业达4161户;2023年川渝有5100余户企业申请办理出口退(免)税463.3亿元,助力川渝企业高水平“走出去”。2023年川渝地区外贸进出口总值1.65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14.1%,在西部开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重庆两江新区和四川天府新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发开放的前沿。两地税务部门联合建立了“江天同心”5S国际税收工作室,为“走出去”“引进来”企业提供疑难涉税业务咨询、政策宣传辅导、急事急办等服务,帮助企业用好用足税费优惠政策,降低跨境经营负担。截至今年2月底,已帮助企业解决征税权认定、收入类型认定、集团企业境外子公司统借统还增值税缴纳问题、FDA中小企业资质认定证明开具等涉税问题16项。
据介绍,川渝两地税务部门组建国际化人才专家团队,开展了“税路通·川渝名企行”“税惠万企·川渝同行”等系列服务活动,发布了包含境内税收政策、操作指引、税收服务举措等9期国际税收知识锦囊。同时,向境外投资者线上精准推送境内利润再投资递延纳税、税收协定待遇、国别(地区)投资税收指南、“走出去”指引等国际税收政策621户次。
数据显示,四年来,川渝两地累计有3361户次境外企业享受税收协定待遇,减免非居民企业所得税超105亿元;153户次企业的境外投资者享受递延纳税政策,累计扩大在华投资金额297亿元,递延所得税税款近30亿元。
川渝税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围绕“三化”目标通力合作,更大范围统一税费政策口径和执行标准、统一第三批川渝税收征管服务事项、联合开展“税路通”品牌建设,协同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税费征管服务一体化发展,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四川省税务局)
责任编辑: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