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视讯 > 正文

“软硬”结合建设安全韧性城市

 关注城市安全,刻不容缓。近日,自然资源部印发《平急功能复合的韧性城市规划与土地政策指引》,旨在统筹规划和土地资源,系统推进大城市病治理和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完善“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以提高规划应对风险的实效性,助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如今,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供水、能源、交通、物流等城市“生命线”系统越来越精密,运行越来越复杂。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各地极端天气频发,暴雨、强风、高温等带来的洪水、干旱、次生灾害等给城市安全带来严峻挑战。许多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更多,遇到灾害时也更容易发生链式反应。在各类突如其来的自然或人为灾害面前,提高城市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正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如何提高城市韧性治理,在各种不确定性中守护百姓安全感?其实,可以从“软”“硬”两方面着手。

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是提高城市韧性的一个“硬条件”。“平时”用作旅游、康养、休闲等,“急时”可转换为隔离场所,满足应急隔离、临时安置、物资保障等需求。这不仅提高了公共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避免了重复建设,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城市防灾避灾、更好应对突发紧急事件的能力。对此,有些城市已经开始布局。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成都市,将全市100多个应急避难场所设置在各个公园里,充分提高了基础设施的日常使用效率和应急承载水平。

提升城市韧性的过程中,除了硬件设施外,先进科技的“软支撑”同样重要。为此,我们必须善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和物联网。举例来说,物联网技术与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融合,可以实现对城市健康状态及灾害风险的全面、多角度、实时监测。这将极大地辅助决策部门和应急机构作出更为精准和及时的决策与响应。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平台,我们能够汇聚城市内各个行业领域的海量信息,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不可或缺的数据支撑。通过对大数据的集成与处理,我们还可以对城市灾害进行图形模拟、精准预判,并优化相关决策,从而提高城市的整体韧性和应对能力。

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和追求。完善“硬条件”,增强“软支撑”,让城市更具“韧性”、更富智慧,城市生活也会更加美好。

来源: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