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视讯 > 正文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部对口支援的“接力棒”,在这片红色沃土上传递

 30多年来,自然资源部持之以恒定点帮扶赣南老区,从2013年起,对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同步实施对口支援,每两年派出一名挂职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持续接力,推动老区逐步走上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之路。

五月的赣县,满目翠绿,生机勃勃。

自然资源乡村振兴广场热闹非凡,电子大屏滚动播放最美乡村的模样;即将开门迎客的纪念馆,述说着“叫崩岗长青树,让沙洲变良田”的生态修复故事;丹霞壁立山水间,老年大学“游学养”教学基地成为网红打卡点;赣江沿岸颇具圣托里尼式风情的“蜜月岛”,演绎着一个乡村振兴明星村的成长蝶变……

赣县区是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赣县之变,源于自然资源部37年来久久为功的倾力帮扶,见证着五批挂职干部一任接一任的倾情奉献。

特别是在过去两年,自然资源部每年都专题研究赣县区等地提请的支持事项,在用地保障等10方面给予帮扶,积极推动对口支援赣县区振兴发展实施方案落地见效。随着自然资源部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政策逐项精准落地,赣县区实现了多个“首次”,创造了多项佳绩:获评首批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崩岗生态治理入选全国首批“山水工程”优秀典型案例,敲响江西省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新增试点县“第一锤”,全区首个天然富硒地块获得“国字号”认定,全区有史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顺利通过核准……

上述点点滴滴,扎根于赣县红色沃土,铭记在老区群众心间。

 

找准重点难点 强化要素保障


“将政策叠加优势融入全区大局发挥组合效应,政策礼包才能变成真金白银。”自然资源部第五批挂职干部高兵两年前来到赣县区任区委副书记、副区长,接过了“一对一”帮扶、“订单式”支援的接力棒。

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制约老区发展的大难题。2021年起,赣县区实施“决战三年、畅通赣县”道路提升专项行动,构建主干快捷、乡镇畅通、全域畅联的路网体系。“我们遇到最大的瓶颈就是用地报批问题。挂职干部和地方干部协同发力,加快项目用地报批,确保及时开工建设。”赣县区交通运输局局长吴小亮介绍。2023年赣县全区共获批交通项目建设用地2056.43亩,位列江西省第一,刷新了重大项目用地报批历史纪录。

两年来,赣县区G323国道、赣县区湖江大桥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提速,农村公路建设步伐也随之加快。随着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公益事业路、路网联通路等项目推进,长达110.55公里的乡村振兴农村公路顺通畅达。

在“八山一水半分田”的赣县,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到乡村产业振兴,不能没有土地支撑。除了科学使用600亩新增建设用地专项指标之外,盘活存量成为该区开拓农村三产融合用地保障的新出路。

位于城郊的茅店镇义源村,坐拥绿水青山却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现在,我们村的工矿废弃地、存量工业用地和闲置宅基地都被充分盘活,用于开发温泉、攀岩、玻璃栈道、采摘园等项目。”义源村党总支书记刘丁联说。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叠加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红利下,该村新增耕地388.97亩,获得用地指标收益超3541万元,解决了村里文旅融合产业的用地需求。


茅店镇义源村温泉勘查工程 (方黎明/摄)

 

逐梦振兴路,老区又逢春。赣县区正在探索“地热开发+入市试点+土地整治+生态修复”政策叠加,即将开展全国首宗“集体地+国有矿”组合出让,给革命老区带来振兴发展的新希望。

 

聚焦主责主业 守好发展底线


山多地少田稀,赣县区耕地面积仅39.83万亩,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矛盾突出,振兴发展任重道远。

“作为自然资源系统的挂职干部,带着部党组的信任与重托来到赣南,不仅要带动当地把工作干好,还要出经验、出典型。”部挂职干部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破题起势,守正创新。

面对频发高发的违法用地态势,赣县区以“防、疏、改、增、督”为主保护耕地,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亮剑”。“党政同责落地,耕地保护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作为乡镇田长,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将土地的性质和现状放在首位考虑。”五云镇党委书记刘汇文认为,耕地保护是头等政治任务。

经过调研发现,赣县区大部分违法用地的成因主要还是不了解、不熟悉相关政策。于是,区里邀请专家开展专题培训,把政策法规讲透彻,把违法后果和处罚措施讲清楚,并用通俗易懂的标语在群众中广泛宣传。“我们还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常驻,提供用地上图查询技术服务,哪里不能建、哪里可以建,一查便知。”赣州市自然资源局赣县分局局长魏大武介绍。

针对土地开发难度大、周期长、入库慢等现象,赣县区优化流程、做细工作、缩短周期,土地开发项目跑出了新速度。2023年全区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同比下降94.5%,新增水田指标830亩,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位居省市前列。

“疏通用地渠道,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占用耕地。”赣县分局四级调研员张石凤说:“部挂职干部给我们讲了很多节约集约用地典型经验,也带我们一起做了很多探索。”赣县区健全用地前期部门联合审查协调机制,完成7个乡镇总体规划、65个村庄规划编制,用地报批5700多亩,为赣县10年来最多。

此外,赣县区以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盘活处置为核心、以“亩产论英雄”评价模式为载体、以“增存挂钩”典型示范引领为路径探索节约集约之策。2023年消化批而未用土地2117亩,处置批而未供土地2235亩,盘活闲置土地527亩,为当地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赣县山多坡陡,又濒临赣江,地灾隐患无处不在。5月初连降大雨,又一次考验了老区的地灾防治能力。“前些日子连续降雨,我们也丝毫不敢大意。这几年没有因地灾带来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要把这个成果守住。”魏大武说。

近两年,赣县区联系江西省地质局等单位专家6批次,在全区所有乡镇开展地灾防治知识培训,构建“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防治体系,争取省级以上财政支持地灾防治项目资金4515万元。今年年初,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7个地灾防治项目已全部开工。“2023年以来,区里多次在夏潭村开展地灾防治知识培训和地灾应急演练。依托上级资金,我们对村内13个地灾隐患点进行了治理。”自然资源部派驻夏潭村第一书记王萍说。

立足赣县实际需求,自然资源部两年来量身定制36条支持举措,着力在村庄规划编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进行精准帮扶。随着各项政策精准落地,赣县区稳步踏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赣州高新区一角

 

立足专业优势 打造特色产业


振兴发展,产业先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就是赣县区发展特色产业的底气。

“自然资源工作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孵化特色产业是振兴发展的起点。”赣县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工商联主席龚世红说:“我们不仅要依托绿水青山培育生态产业,还要探索延伸生态产业链,开拓强村富民新路子。”在城区,推动稀金新材料产业园“调区扩区”,园区面积扩大1.79倍,为全市稀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空间要素保障;在农村,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入股、联营等方式兴办企业……一桩桩,一件件,串珠成链、点土成金,汇聚起推动老区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赣县区是江西省崩岗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一代代人持续同崩岗斗争。”三溪乡党委书记周巍表示,近两年,赣县区的崩岗生态治理与农林开发、乡村旅游相结合,探索以公司+农户等形式参与脐橙、蔬菜种植和湖羊养殖,培育发展特色产业。

老区群众或许从来没有想到,地下还有“沉寂”的宝贵资源,更没有想到还能靠这些资源发家致富。部挂职干部多次对接地质调查单位、相关企业和协会,充分利用地质调查优势推动富硒资源、地热能源及矿泉水资源开发,为培育新兴产业筑牢根基。

“有了‘国’字头认证,我们富硒土地上种植的食用菌产品附加值提升20%,销售额同比提高50%。”南塘镇一粒红尘企业总经理邓海洋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自然资源部支持赣县区开展天然富硒土地调查,2023年9月全国第三批天然富硒土地认定结果公布,赣县区内认定的绿色富硒土地超1800亩、无公害富硒土地超10万亩。“将天然富硒土地认定与赣县脐橙、茶油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将扶持项目与当地红色旅游结合起来,赣县区发展富硒功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就有了基础支撑。”高兵说。

“这里深化地质调查成果应用,开展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后期我们将主要精力放在温泉小镇,发展温泉文旅产业,打造赣州市休闲娱乐‘后花园’。”张石凤介绍,在前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部挂职干部主动对接国内地热勘查单位,在义源村投入878万元开展温泉勘查,温泉小镇规划建设同步启动,与周边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为全区旅游产业发展打开一扇窗。

地质调查发现,夏潭村地下水源自无污染的寒武系砂岩含水层,可达国家一类饮用水标准,且富含多种矿物质。“目前我们正在探索全国首例国有矿权和集体建设用地组合出让模式,项目建成后将实现村集体经济大飞跃。”五云镇党委书记刘汇文表示。在自然资源部支持下,村里开展健康地质调查,为提升农产品和饮用水健康价值奠定基础。“这也是我们延伸产业链发展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的基础优势。”刘汇文说。

“立足赣县区实际需求和产业规划,大量真金白银持续投入,用于支持乡村一线孵化、培育特色农业产业。”说起产业,赣县区发改委主任彭锋钢如数家珍。自然资源部每年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50万元,先后用于建设脐橙产业基地、红培基地改造以及乡村振兴车间项目等,共新增就业岗位60多个。“今年申报帮扶项目3个,分别用于富硒农产品综合加工厂建设、乡村服务能力提升改造等项目。”彭锋钢说。

产业链的终端,就是销售变现。消费帮扶一直是促进老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环节。部挂职干部牵头制定赣县区优质农副产品销售目录,多方对接拓宽消费帮扶渠道,两年来帮助赣县区销售农产品总价4356万元。“去年脐橙滞销,挂职干部协调联络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等单位,为果农解决了销路问题。”在赣县区首个脐橙深加工基地,南塘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天生说。果农们纷纷表示:“去年冬天低温冰冻,但我们心里很温暖。”

随着一个个产业项目落地,一件件难事难题破解,一幅幅强村富民新图景渐次展开。

 

推动“两山”转化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绿水青山,就是赣县的金山银山。

赣县区山水资源禀赋独特,自然风光优美。如何将优越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赣县区在走向振兴发展过程中,努力探索“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效路径。

五云镇西北部的夏潭村距离赣县城区3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是个山水林田湖资源丰富的山区村,也是远近闻名的最美乡村。

“按照村庄规划,夏潭村将依托碧水、青山、多彩村做旺乡村旅游,建设田园综合体,打造最美乡村典范。”自然资源部派驻夏潭村第一书记王萍表示,“我们将生态旅游产业和乡村研学融合发展,不仅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流量和就业机会,还让越来越多的村民改造利用自家闲置房屋开起了农家乐、民宿,增收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宽。”

夏潭村以股份合作社为主,按照土地入股的模式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引进祥云湖和云啸植物园项目,开发花海摄影、农宅民宿、农事教育体验等项目,打造“七彩祥云—缤纷夏潭”旅游品牌。据介绍,目前祥云湖紫薇小镇占赣州市乡村研学、团建市场份额第一,每年游客量超过13万人次。不仅如此,村里还与赣州五云半山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农耕产业研学合作协议,确保村集体收入每年不低于5万元。

寨九坳村位于三溪乡东北部,素有“赣南小丹霞”之美誉,也是风光旖旎的生态旅游打卡地。

“我们以独特的丹霞地貌为载体,以客家民俗文化体验和丹霞主题民宿度假为主题,打造赣县精品旅游示范点。”在寨九坳风景区建设现场,三溪乡党委副书记李惠民介绍了依托特色旅游景区拓展绿色产业链条的发展思路:引入深圳五方文旅集团投资10.3亿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进行景区开发,今后将建立“旅游景区+产业”互补机制,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以这个项目为龙头,村子的绿色发展之路会越来越宽广。”寨九坳村党支部书记钟惟燖说,依托寨九坳风景区和村周边水域、林地等自然资源和原有房屋及景点设施,赣县区老年大学“游学养”教学基地在此落户,给村里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拓展空间。

从赣县城区出发,向北30多公里,可达位于湖江镇洲坪村的“蜜月岛”,这里也是赣南有名的乡村振兴明星村。


“蜜月岛”通过举办露营音乐节等活动,丰富游客的观赏体验 (湖江镇政府供图)

 

赣江西岸,三面环水,一年四季有花有果,优越的生态资源条件,使洲坪村成为湖江镇全域旅游的突破点。“我们保留了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的乡村肌理,独特的渔岛风情和乡村风貌,累计吸引游客50万余人次。”湖江镇党委书记蔡联慧表示,这个曾经以打鱼、种植水稻为主的穷村庄,按照村庄规划整体布局,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如今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

目前,洲坪村已经推出“乡村+婚庆”“乡村+营地”“乡村+主题游乐”等多元化的“乡村+”生态旅游产品,正在努力探索将更多本地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的可能性。“村民出租闲置房屋得租金,村集体回购固定资产后村民得补偿金,村民在景区务工得酬金,资产换来‘三金’惠农兴村。”据介绍,仅“蜜月岛”一期项目,村民通过房屋出租、务工和参与经营,户均增收约2000元。

从单一的乡村旅游转向田园观光与休闲游憩、主题游乐、文化体验、养生度假的复合文旅融合,赣县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元化路径,不断开拓从巩固脱贫成果走向振兴发展的新路子。

 

“党建+”赋能 增进民生福祉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从城区到乡村,一路走来,带领振兴发展的“火车头”,就是精练能干的基层支部书记。

“基层干部不能‘低头拉车’,我们要手把手带着大家干,让他们少走些弯路。”在高兵看来,部挂职干部来到赣县区任职就要不负“书记”之名,脚往下走,心向下沉,“把党的建设延伸到每一个党员和群众中。”

“党建+”赋能,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截至目前,自然资源部机关司局和相关单位的7个党支部与赣县区5个脱贫村党支部建立支部共建关系,不仅为脱贫村群众捐款募资送温暖,还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帮扶基层党组织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党建引领,“党建+网格化管理+数字化乡村平台”开启了乡村治理新模式。按照居住地相近原则,将村庄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构建以党员为主,网格长负责的网格管理体系。围绕乡村环境治理、乡情乡风管理等方面细化四大类考评细则和积分奖励,使网格化管理考评可视化、可操作。乡村风貌、基层党建、自然资源要素、驻村工作、智慧卫生院和日常管理……王萍在电脑前操作演示数字化乡村平台的基本功能,“这个平台从2023年10月份开始建设,六大功能板块一目了然,大幅提升基层管理的有效性、及时性和现代化水平。”

“我们的目标是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对部挂职干部来说,比“带着大家一起干”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大家自己干”。

为了增强基层人员工作能力,两年来,部挂职干部积极联络部系统相关单位,结合赣州实际需求进行教育帮扶,先后开展了7次教育培训,为乡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带头人等近千人次“充电赋能”。部系统相关单位、高等院校、技术单位、爱心企业等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给予赣县倾斜,推动老区各项事业取得新突破。

“一系列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自然资源政策举措,一批批优秀务实的挂职干部,帮助赣县区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谈到发展现状,赣县区委书记廖永平说:“赣县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市第一方阵,连续多年获评省、市综合考核先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迈入快车道。”

一程山水路,满是赣南情。每一份收获,都注定是一个新的起点。在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进程中,一代又一代人持续深耕红色沃土,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赣南新篇章。

 

来源: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