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见证中国 光影记忆 专题 中国微纪录 地方形象片 资讯

 

“对于纪录片拍摄者,生活在新疆是件幸事”

发布时间: 2017-05-04 |来源: 新华社 | 王新彪 |责任编辑: 纪录中国

第50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上,新疆纪录片首次获得国际大奖。候鸟影像团队拍摄的《流动的盛宴――指尖上的山河》,荣膺文化类纪录片雷米金奖。

近日,记者采访了青年导演刘鹏和其拍摄团队,讲述纪录片背后的故事。

雕刻牛角的哈萨克族艺人、织染艾德莱斯绸的维吾尔族艺人、修复龟兹壁画的汉族艺人、传承弓箭技艺的锡伯族艺人……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在影片中呈现,讲述着16位各族手工匠人的故事,展示新疆的人文之美。

“匠人之心,寄乎于手,匠人用双手赋予器物灵魂,用作品诠释民族文化,我们想用镜头诉说手工艺的魅力,希望各国各地的人们看到新疆的艺术瑰宝。”刘鹏说,多一份关注,就能多一份希望。

喀什老城的制陶人让刘鹏记忆深刻。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已有2000多年,大多以家族沿袭式传承,高台民居现存最悠久的土陶作坊有800年之久,但前景并不乐观。

“传统工艺独具特色,但随着生产工艺的现代化进程,传承变得艰难,拍摄中我能感受到匠人们的坚守与困惑。”刘鹏说,好在如今有不少土陶世家开始接收外来徒弟,更让他欣喜的是在巴扎中发现了尝试创新的年轻艺人。

刘鹏回忆:“那是9月回访喀什的偶遇,我发现了一个年轻人开设的陶艺工作室。他们是美院毕业的大学生,在传统土陶制作上,运用丰富色彩,浓缩喀什景观,用浮雕呈现立体感,让作品更具艺术性,在朴素的传统陶罐中脱颖而出。”

如果濒临失传的技艺得到关注,引起更多年轻人的兴趣,让技艺在传承中得到发展也许不是梦想,这将是件有意义的事,这也是主创们拍摄这组影片的意义所在。

事实上,这并非刘鹏团队首次获奖。从2010年开始从事纪录片拍摄工作,8年间,斩获“金熊猫奖”“中国龙奖”“第二十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佳影片”等多个纪录片奖项,有多部作品在CCTV纪录频道播出。

“对于纪录片拍摄者,生活在新疆是件幸事,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独一无二的人文风情,特有的野生动物资源。”刘鹏说,多次获奖的经历印证着,各国各地的人们对新疆纪录片的喜爱,对新疆文化的兴趣。

2011年,经过217天野外拍摄,团队拍摄了我国首部荒漠野生动物纪录片《杰克卡特的生命》并在央视播出;2014年在边境县城拍摄的人文故事《马坎与鹰》,被国家地理频道翻译成多种语言,在160多个国家播出。

团队里的年轻摄影师牛思源告诉记者,从荒漠里的生命奇迹,到古老的民风风俗,他们一次次借纪录片将新疆搬上荧幕。“新疆太美了,如果只有我看到这些美景,岂不是很可惜?”

因为这个念头,2012年起,牛思源开始热衷手机摄影,将纪录片拍摄途中看到的美景和故事,用手机拍下,再编辑成文案,发布在微信微博和一些手机摄影APP平台上。

至今,他用手机拍摄发布了近5万张照片,并凭借作品《老人与鹰》拿下2016年IPPA摄影大赛全球总冠军,这是十年来我国首次夺冠。

“看到大家为我们拍摄的照片和视频赞叹鼓掌时,我可以底气十足地说‘这就是我的家乡,我热爱的地方!’那感觉真得很自豪。”牛思源说。

随着作品的推出,也曾有内地团队抛出橄榄枝。刘鹏却说,他们不会离开新疆,还有太多故事在路上,等待人们去发现。

目前,团队正在伊犁地区拍摄新片《伊犁河――大河之恋》,通过5个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的居民,讲述伊犁河谷两岸各族居民共居共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