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见证中国 光影记忆 专题 中国微纪录 地方形象片 资讯

 

无论在哪里安家落户,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故乡

发布时间: 2017-03-23 |来源: 《传家本事》团队 | 视袭影视《传家本事》 |责任编辑: 纪录中国

松阳一个三百年历史的小村落里,正值晾晒稻谷的时节,人们坐在谷堆旁晒太阳,狗摇着尾巴四处晃荡。整个小村悠闲而宁静,有位老师傅却没能闲着,他身形精瘦,手指粗糙,正在一堆木头中挑挑拣拣。叶师傅是一位鼓匠,他依旧沿用着最古老的制鼓方式,每一环节都需要自己找寻材料并全部手工制作。今天他格外开心,因为他迎来了一位来自几百公里以外村庄的陌生老人。老人的孙子通过网络找到这位当地仅剩的制鼓人,请他修复在家族祠堂摆放的古董鼓。这样的订单并不多,随着时代变迁,手工业的辉煌早已不在。叶师傅今年63岁,他做了一辈子的鼓匠,没有徒弟,没有人承其衣钵,就像当今时代很多守艺人一样,守着一门即将消亡的手艺。

图片来自《传家》第二季——《人文的美意》

这是传家所展现的世界,一些虽与我们处于同一时代,却又让我们分外陌生的世界。这些渐渐边缘的人群和随他们一同老去的文化,曾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真实生活。而我们还未曾了解,就快要失去它了。

我们被城市文明所操控,身处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千年历史的生活经验,在西方普世价值的流行文化前成了包袱;久远家传的文明礼仪,在急功近利的超速生存下下化为愚者固守的过时信条。尽管庙堂之上,氏

族香火仍未燃尽;四海宇内,上品文明仍有踪迹,但中国人自身文化根基的断层,让我们的价值观多元摇摆,最终造成了我们生活的复杂乱象。

当代著名思想家、北大中文系特聘教授龚鹏程在谈到文化复兴时曾经说过,全球化的发展,已使得国与国之间同质化愈趋严重,国家或城市皆已面目模糊,难以分辨,因此文化身份之自我确认和辨识就越来越迫切。什么叫中国人?中国人到底该用什么来说明自己?」他更认为,「国力之表现,经济之外就是文化。所以文化不是软实力,而是硬道理。」

图片来自《传家》第二季——《闲居的美意》

在这样的乱象中,有一批人站出来了,带着寻找遗失的中国生活的使命感,他们开始做一些尝试。

任祥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为了向自己的孩子传递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创作二十余万字,又辅以亲手拍摄的十余万张照片,汇集为一部中华文化的“生活百科全书”。取儒家“诗礼传家”的典故,这部著作被命名为

《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书分春夏秋冬四个部分,在这四个季节变换里,却有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长河缓缓流过。

任祥女士的这本书,给了视袭影视董事长杨乐及他的团队很大的触动。制片人朱笑艳说:“这本书所展现的中国生活图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那些琐碎而又讲究的生活细节曾经是我们少时共同的温暖记忆

。陌生是因为那些充满质感和温度的生活仪式已经渐渐远去。用什么方式把那些丢失的中国人的讲究、智慧、情趣,重新带回到大众面前?纪录片无疑是一个最恰当的选择。”

是的,消失中的传家故事,需要重新被寻找,遗失的中国生活,需要重新被养成。于是,大型人文纪录片《传家》应运而生。

图片来自《传家》第二季——《天地的信任》

 2016年,《传家》第一季面世,以“囍事、新生、团聚、交情、闲趣、传承”为主题,展现中国人“人生四季”的讲究和礼仪。影片在央视不同频道多轮播出,获得良好收视,在网络获得近亿点击量,收获业内多类奖项。

与第一季注重时间性不同,第二季开始追寻地域性。南船北马,南稻北麦,南雨北雪,南人细腻北人豪迈,此风土之谓也。第二季的《传家》江湖气十足,既有古时候最鱼龙混杂的八卦之地——茶馆,又有苗寨的“武林盟主”——寨王。既有海边渔民祭祀无主孤魂的普渡仪式,又有草原深处牧马人的故事。

中国大地所富藏的各种生活样貌和生命丰姿,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生命归属,每个人也会在不同的地方感受到中国人的精神故乡。安身立命的智慧、心灵丰美的本源,这传家的基本原则不假外求,就蕴藏在中国内部每个用心经营的风土区域及其文化传承当中。这也许就是《传家》第二季想告诉我们的东西。

《传家》第二季总导演张钊维表示:“近代以来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与文明精神的构想,因为各种内忧外患,都仅能是美好的想象。但是到了今天,我们有能力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追求并实践这种生活与文明的构想。《传家》想要透过镜头去捕捉的,就是这块大地上的中国人,不管是在山边海边、沙漠平原、城市乡村,他们如何一步一步靠近美好生活,进而,使得作为观众的我们,可以更加肯定,这是一块值得我们以及子孙繁衍生息的家园。”

图片来自《传家》——《待客的智趣》
 
图片出自《传家》第二季——《兄弟的礼数》

 2017年的“传家”,已经不只是一部单纯的纪录片,除了《传家》纪录长片第二季,还将有《未来生活家》生活美学引领行动、《四季风流》妙趣生活养成计划,文化品牌【传家本事】由此诞生。传家与三联生活周刊之优质生活服务平台“松果”合作,用线上影像和线下活动的方式,连结传统记忆与现代理念,找到50个“未来生活家”,随他们一起探索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松果生活总监魏一平说:“《三联生活周刊》秉承“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创刊20多年来一直在持续关注那些生活方式的传承者与引领者。现在,三联旗下新媒体品牌“松果生活”就是一个聚合生活家体验与知识的共享平台,这与《传家》品牌对品质生活方式的倡导不谋而合。今年,两家携手,通过视频、图文与活动的形式,来共同呈现生活家的独特魅力。”如果说,《传家》只是一部纪录片,那么“传家本事”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化生态系统。

镜头闪回至《传家》制作之初,出品人杨乐去见汉声杂志创始人黄永松先生,先生说了这样一段话:“当下的文化现象是头脚分离的状态,头代表传统文化,我们现在把头颅丢到后边去了,双脚拼命往前走,这不就断裂了吗?《传家》要做的就是“肚腹”,连接传统的“脖颈”与当下的“脚步”,让我们能够全身而行。”转眼三年过去,《传家》即将播出第二季,杨乐说:“传家正式从一个纪录片项目发展成一个《传家本事》的中国生活美学纪录工程,或者叫中国生活养成计划,是希望解决现在普遍的透支生活的人‘心中无根、生活无法’的焦虑和缺失,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享用老祖宗验证了几千年的美好生活智慧,这即是‘根本的事’也是‘一种本事’,所以我们希望团结更多的力量,用更具渗透力的方法,将中国文化的生活化复兴做得尽量好一些,希望能和更多的人一起修复改善一种生命状态。”

图片出自《传家》第二季——《人文的美意》

“传家”已经成为了广受欢迎的纪录片品牌,但这并不是最终成果,而是一个新的开端。文化的救赎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的坚持和努力。但“传家”人的使命感,已经愈发地清晰与笃定。

尊重本民族文化,秉承家族的信条,留住一份手艺,坚持一种生活方式,就是传家故事的主人公们所弘扬的文化生命力。“传家”的信念会永远传承下去,传,然后有小家,成大家。传,而有中华。